第340章 一触即发的决斗
第340章 一触即发的决斗 (第2/2页)“而且,我也不可能干等叶天几年时间,等着看吧,只要半年左右,你就能再见到叶天了,我的职责,就是给你们创造了却仇怨的机会!”岳中原说这话的时候,瞳孔有瞬间的涣散空洞,显然是那股诡异的潜意识在作祟。
“那就各凭本事吧,说实话,你们跳得越起劲,我一掌拍下去也越有快感。”
宋世诚撂下这话,就昂然而去了。
这趟过来,他就是要试探岳中原的状况。
既然这家伙执迷不悟的要跟自己作对,那自己只能正面刚了。
从岳中原被世界意志钦点为抹杀自己的执行者,注定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!
………
几天后,隶属于市疾控中心的传染病研究所。
大早,谢教授便风尘仆仆的赶来了,召集所有专家组成员开始例行会议。
会议上,谢教授的凝重目光,好几次不经意的落到了叶天的身上。
自从那天和宋世诚会晤得到重要的线索提醒,谢教授就立即顺藤摸瓜查证。
果不其然,最先确诊患上流感的几个犯人里,有一个名叫李永祥的,前些日子由于母亲去世,获得监狱批准外出治丧了一趟。
而后,谢教授协同监狱领导,秘密审讯了李永祥一通。
从种种迹象来看,李永祥对自己怎么患病并不知情,很可能是无意中接触到了致病的病毒,稀里糊涂的带回了监狱。
这条重要线索陷入僵局后,谢教授又转而研究起叶天曾交给沈一柱的两个药方子。
可惜,他对中医是一知半解,尝试咨询了几个国内有名的中医,得到的答复也仅是这些药方的成分功效没问题。
至于能不能把这些药方成分重新调配筛选调制出致病药物,这些中医专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。
没办法,西医尚可以用科学来解释,可中医完全是经验传承,毫无逻辑章法可循,加上时下国内中医学术界普遍凋零,根本没能人可以破解这个疑团。
或许叶天行,但是,谢教授已经对这嫌疑对象产生了怀疑,自然不可能主动求教。
正一筹莫展,警方那边传来了情报。
宋世诚提及的那个叶天援手万立辉,已经被警方拘捕了,只是罪名暂时还无法核实。
毕竟,万立辉逃避民警搜查的行径,只涉嫌妨害公务罪。
而万立辉和谋杀者在半山腰的自相残杀,从现场迹象和供词来看,万立辉反而是受害者的角色。
当然,警察门清得很,知道万立辉怀揣着某些重大犯罪行径。
没等万立辉的伤腿恢复,一连几天的突击审讯。
但万立辉负隅抵抗,各种狡辩推诿,对于流感病毒的事情,更是一问三不知。
关键时刻,青茂集团向警方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万立辉担任青茂医药的负责人时,曾经私底下利用手头资源从事过一些不知名的试验,虽然当他离职时,将这些资料数据从电脑中删除,但青茂集团聘请来的技术专家通过努力,成功复原了一些数据。
这些支离破碎的数据可以证明,万立辉秘密研制其他药物,还跟流感病毒有关!
当警方将这些证据丢到审讯室的桌头,又经过几轮盘问,终于,万立辉‘供认不讳’了。
他承认,自己研发了能令人体产生流感病毒的药物。
也承认,自己趁着李永祥外出的机会,找人偷偷往他的水里下药,令他成了病毒携带者。
谈到动机,万立辉直言曾在监狱里受了欺负,要以此报复。
而且,怀有同样动机的,还有岳中原。
因此,他们两人一拍即合,各自出力出人,制造了这场祸害监区的大案!
正是因为心里有鬼,他才会在高速出口时逃避民警的搜查。
至于那个要谋杀自己的人,万立辉说是岳中原担心东窗事发,要派人灭口。
经谢教授的授意,警方也试图让万立辉交代此事件和叶天的关联。
但是,万立辉一口否认了叶天的嫌疑,声称自己研发治病药物的配方,都是从各种中医典籍中摸索出来的,而研发原理,则是在监狱时跟叶天讨教来的心得。
总之一句话:坏事都是我干的,和叶大夫无关!
警方见这条路走不通,又传唤了岳中原前来配合调查。
岳中原更显滚刀肉本色,完全否认了自己和万立辉合谋犯罪的事实,直言自己当初只是念在服刑期间的情谊,稍微支持一下万立辉做事业,没想到他竟然干出这么丧心病狂的勾当。
而那个要谋害万立辉的杀手,岳中原表现根本不认识。
显然,他深知那杀手会‘主动’把罪责往自己身上揽,绝不会把他供出来。
几方互相扯皮抵赖,警方暂时也无计可施,本打算先让万立辉交出治病解药,谁知这货很光棍的表示自己只会害人、不会救人!
眼看病情还在持续扩散,谢教授每天忧心忡忡,而他对叶天的态度,也是将信将疑,既警惕防范着,也期盼他能协助出力。
正当一群专家交流进展、分析病理,忽然,监区领导的电话打进了谢教授的手机,告知了一个紧急变故!
“谢教授,不好了,刚又有个犯人的流感病情迅速恶化,监狱医院搞不定,我只能先送大型医院抢救了,不过附近几个公立大医院都不太愿意收治,担心出更大的事故,反倒是青茂医院愿意担这风险……”
“你们在那等着,我马上领人过去。”
谢教授如临大敌,如果再出现死亡病例,后果真要不堪设想!
挂了电话,谢教授立刻抽调了几个专家随行,正要离开,叶天忽然站出来道:“谢教授,我这几天刚钻研出了一套治疗方案,可以在病人病情最危急的时候,确保他们性命无忧,能否让我跟着一块去尽点绵薄之力?”
谢教授脸色复杂的看了看他,微微点头。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