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7章 激波管研究组组长--于洪如
第367章 激波管研究组组长--于洪如 (第1/2页)王绶觉略一沉吟,道:“我看我就不用说了,直接按照李暮说的思路搞就行,十有八九能够成功。”
“这怎么能行,讨论嘛,就是要大家都说说意见,才能得出更好的研究思路,偷懒可是要不得的。”李暮调侃道。
想跑?没门。
……
1个小时后。
李暮走出实验室。
8位处理器的研制方案,基本已经被敲定下来。
不过说着简单,但想要实现,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。
“等8位研究成功,个人计算机成本也降了下来,局域网也搞得差不多了,组个覆盖京都的网络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”李暮默默想道。
……
在半导体研究所解决完晚饭之后。
李暮便回到家中。
书房内,他先掏出一张稿纸,准备先整理一下目前的研究计划。
首先,肯定是高空台的研究,这个是重中之重,关系到航空发动机的进步,夏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。
夏国目前在空中的话语权,还是太弱了一些。
开发再先进的雷达,最多只能做到先敌发现,先敌预警而已。
而玄鸟-1直升机虽然强大,但也仅限低空低速,和战斗机、轰战机的高空高速侧重不同,后者才是制空权争夺的关键。
简单来说,夏国即便有玄鸟-1,也不大可能将之开到M帝或者老大哥的脑袋上溜一圈。
但要是有架歼20,别说溜一圈,去对方的首都来回俯冲,问题都不大。
现在战斗机,普遍还停留在第二代,比如M帝的F-104“星“和F-4“鬼怪”,老大哥的米格-21、米格-23。
夏国也有根据米格-19仿制的二代战机歼-6,且在60年便投入批生产。
只是在4年之后,首批歼-6才被交付空军使用。
“可即便歼-6出来,在制空权的争夺上,恐怕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。”李暮暗暗想道。
歼-6虽说也是二代战机,但在各方面的性能上,都无法跟M帝和老大哥的二代战机相比。
搞出高空台,虽说在短期内依旧没法追平差距,但至少具备了赶超的可能。
就在李暮想得正入神的时候。
门外响起“咚咚~”的敲门声。
他站起身,看了看手表,已经是8点左右。
这个时间,王娅应该还不会回来。
其他人有事的话,一般也会选择打电话,不会直接上门。
除非是……
李暮忽然眼睛亮了亮,快步走到门口。
拉开房门,果然,是许久没有见面的的钱五师。
在其的身后,还跟着一个看着有几分脸熟的中年人。
他惊喜道:“老师!”
“哈哈,好久不见,没有提前说便过来,不会打扰到你吧。”钱五师笑着说道。
闻言,李暮连忙道:“怎么会,老师,你们快请进。”
说着,他将钱五师和中年人邀进屋内。
先给两人泡上茶水,他才回到沙发处坐下。
钱五师先介绍了一下中年人的身份,道:“这位国科院力学研究所激波管研究组组长,于洪如。”
“原来您就是于洪如教授。”李暮听完之后,恍然大悟。
怪不得觉得眼熟,原来是于洪如。
他只看过对方老了之后的照片,却没有见过年轻时候的对方。
望着李暮惊讶的样子,于洪如怔了怔,道:“李顾问您真的听说过我?我还以为王石存写的信是骗我的呢。”
“当然知道了,我对您在激波管上的研究造诣十分的钦佩。”李暮笑道。
于洪如摆了摆手,道:“您过奖了,我到现在连个像样的成果都拿不出来,实在是不值一提。”
他虽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,但总归是没有成功,被人夸奖,难免有些羞赧。
尤其是开口夸奖他的,还是年纪轻轻就成就斐然的李暮,便更不好意思了。
他这点东西,根本拿不出手。
“我相信您的能力,更相信您的想法,于教授,您肯定能够成功的。”李暮鼓励了对方一句。
于洪如连连点头道道:“那我便承您吉言了。”
但能得到其肯定,他心里还是相当高兴的。
毕竟实验失败了这么多次,外界少不了有许多质疑的声音。
即便他的几位老师都让他不要在意,他自己也会告诉自己不要在意。
可这种事情,又怎么可能完全无视。
但有了李暮的这句话,估计以后便不会再说闲言碎语了。
你说成不了?
李暮可是都说了能成,你比他还厉害?
恐怕现在夏国的科研界中,也找不出敢说这句话的人来。
一旁的钱五师听了两人的谈话,笑道:
“李暮说得没错,激波风洞虽然危险性大,但只要去突破,还是有很高的可行性的。”
“而且一旦突破,便能够让我们的风洞水平,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。”
“你肩负的可是我们国家航空航天的发展的一大重任,要有信心,更要有耐心。”
闻言,于洪如郑重地点了点头,道:“我一定谨记,绝对不会辜负您,还有李顾问的肯定!”
说完后,他又看向李暮,脸上露出明显的犹豫之色。
见状,一旁的钱五师道:“说吧,有什么不好意思的,要是能有他帮助,对你的研究来说,可是件大好事。”
听到这话,于洪如看了看李暮,道:
“李顾问,您应该也猜到了我这次和钱教授过来的目的。”
“我听王石存在信中说,您对激波风洞的研究很有心得。”
“虽然他没有明说,但我清楚既然您去研究了,水平就绝对不会低。如果您愿意的话,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,和我一起……不,是让我跟着您研究。”
他的态度十分诚恳。
毕竟笼罩在李暮身上的光环实在太多了。
从踏入科研界以来,便从无任何失败的研究项目。
更为传奇的是这些研究项目横跨了国家多个重要科研领域,无数天之骄子,穷尽半生心血才能获得些许成果。
而李暮,不过20多岁的年纪,就实现了旁人梦寐以求的一切。
这份天赋和能力,绝对是世界上独一档的存在。
如果能有他的加入,激波风洞的研究,绝对能够成功。
李暮望着目光满是期盼地望向自己的于洪如,也感受到了对方的心意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